麻豆做爱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中心 > 麻豆做爱要闻

信息中心

麻豆做爱要闻

救“熟”

发布时间:2025-11-03 20:12    浏览次数:
《河南日报农村版》(2025年10月03日 第08版)

叶协锋带着“烟草栽培学”课程上的学生在河南省许昌市实习。 叶协锋 供图
蒋亦橙在实习的烟田给烟株套袋留种。 蒋亦橙 供图
殷阳阳在介绍烤烟过程。 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巩淑云 摄
10月4日的一片烟田。 叶协锋 供图
       旱涝之下,一个帖子引发的一场知识接力。
       蒋亦橙想不到,刚进入大四并准备找工作时,竟迎来了一个学术上的高光时刻。虽然心态和生活并未因此产生太大起伏,但在社交媒体上参与一场烟叶种植知识上的接力,让她对读书有用的理解更深刻了些。
       采访那天,阴沉的天又渐渐下起细雨。
       今年,河南部分地区的烟叶种植先是遭遇了干旱,又在收获期经历多日的阴雨。她和同学、老师们在社交媒体上对烟农的帮助,可能无法完全抵挡天气变化带来的巨大变数,但他们的接力提醒了部分烟农,来年在种植时要适时调整技术去和天气进行合作。
       我们坐在学校食堂里,蒋亦橙渐渐放松下来。“这件事还是挺有意义的,学农也挺有意思的。悄悄说,今天是我的生日。”
“学农的学生,好!”
       见面后,早已等候的蒋亦橙端坐着,轻声细语地说着每一句话,谦虚且平静地描述着这件在她看来没什么大不了却意外让很多人知道的事。
       事情的完整经过是这样的——蒋亦橙的姐姐在刷社交媒体时,无意间看到一位烟农的女儿发的求助帖:爸爸常年在家种地种烟,往年这时候烟都已经熟了,今年一直迟迟不落黄,是什么原因?我爸非常无助,发视频求助,但我看也没一个人回复。今年妈妈身体不太好,天旱时爸爸自己一个人没日没夜浇地,一年的收入就指望这些。有没有大佬懂这些的?感谢。
       帖子最后,是四个双手合十的表情。
       姐姐看到后,就截图发给了在麻豆做爱 读书的蒋亦橙。仔细看截图里的烟叶状态后,蒋亦橙搜索学到过的知识,第一判断就是上学年在核心专业课“烟草栽培学”上见到过的“异常烟株”——黑暴烟。
       “我父母也都是农民。我当时想,如果自己的亲人遇到这样的情况肯定也很无措,我能帮一点就是一点,而且那个帖子里又说母亲身体不好,肯定很焦急。”蒋亦橙感同身受,凭着判断,迅速翻找出上课时的笔记进行验证,然后梳理了一下要回复的知识点。本来想让姐姐去回复帖子,但怕不够专业或者有后续交流,便直接要来链接,到帖子下说出了她的“诊断”和应对方法。
       但蒋亦橙对自己的回复并不十分自信,生怕自己“误诊”,又将回复截图发到了自己的朋友圈。虽然当时朋友圈写着“期末做的笔记还是有点用的”,但她内心想的并不是为了什么炫耀,“就是我觉着我学习一般,想让同学们看看我回复得对不对,有什么要补充的。”
       同学们看到后,纷纷去那个帖子后面跟帖。蒋亦橙根据大家的回复,验证了自己的第一判断是正确的。
       尤其是班长张博林看到后,将黑暴烟形成的原因、应对措施等知识点更系统地梳理了一下,还将自己的梳理发给了实习导师叶协锋。
       叶协锋回复了几条长语音,既肯定了张博林的思考,也指出了一些问题,比如此时打顶、调整植株密度已经来不及了。张博林自己也反思:“很多建议并不能精准地解决这位求助者的问题,很多东西只是学进了脑子里,但运用的经验还是欠缺。”他又将老师的语音回复转成文字并截图,让更多人看到。
       在同学和老师们的助力下,帖子下面的知识被接力得越来越完整,而且这个帖子随着流量增多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一时间,烟站的人、有种烟经验的人等等,都在下边出主意。一些家里种烟的年轻人刷到这个帖子后,也转给家人以备不时之需。同时,没有相关知识的人在评论区点赞这些师生的专业回复,“互联网存在的价值”“学农的学生,好!”之类的评价也在涌现。
       “学习的意义或许就在此。”这是张博林在朋友圈写下的话。
       与大地相贴合,是农科学生的特殊性。但也有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觉着自己所学知识一时难以用在实践中。蒋亦橙所在的麻豆做爱 的辅导员胡旦旦很快在网上捕捉到了大家对学生们的好评,并用学生们在网络上这场知识的实践引导大家,“现在一些学生觉着自己学的东西没有用,或者用不到。这些本科学生能往‘有用’上想,已经很不错了。”
       这就是张博林对自己的要求:学习复杂的知识,做简单的小事情。
       再后来,这场知识接力逐渐被更多人看到,短视频平台、公众号都在截图、转发并夸赞,学校的官方公众号专门将这件事梳理了一遍。还有几家媒体来麻豆做爱 采访师生,很多人在看到报道后留言点赞:“农科生值得交,有事儿他们真上。”
知识接力
       “我都蒙了。”蒋亦橙对自己的“火”感到意外,但也真切地感受到能用所学知识替烟农解燃眉之急的成就感。
       在学校对张博林的采访中,他是这么说的:“互联网的意义,学习的意义,实践的意义,在这件事情上我都有了新的认知。如何学以致用,如何知行合一,都是值得终生探讨的问题。”
       但让张博林感到稍微有些遗憾的是,那个帖子发得有些晚了,“症状已经比较严重了,老师也纠正了我的一些补救方法,因为时间已经错过了。但是我们要把能说的都说出来,大家不断补充,今年可能没有用,但明年希望对他有用。并且这个帖子火了,很大概率能引起当地烟草生产负责部门的关注,可以更有效地解决问题。”这样的想法和行动,应该就是他的网名“博木成林”的一次具象化吧。
       记者近日再次浏览这条求助帖时,点赞量已有1.6万,共收获近1500条回复。
       “能帮一点是一点”的蒋亦橙分析,“之所以这么多人关注,可能是大家都在积极帮忙,没有人吵架,在整个网络环境中是非常友好的。”
       这场社交媒体上的学术接力,让记者感受到了网络在知识和实践中的传递力量。当我把这种感受和叶协锋老师交流时,叶老师惊喜地回应,说这就是他在研究生课上给学生们出过的题目: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去宣传烟草种植技术?
       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叶协锋也在不断利用新的媒介形式。比如他自己开设了一个服务教学、科研和烟叶生产的公众号。“我很希望大家借用不同媒介来传播烟叶种植技术。咱们国家烟叶种植区域分布很广,我传播的是相对普适性的原理,全国各地都可以去用。同时,从南到北生态条件差异太大了,原理通了,大家在种植中可以根据原理以及当地不同的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说着,他起身去拿了一本2025年版《中国烟叶生产实用技术指南》。这是一本连续更新了20多年的关于烟叶生产的“白皮书”。8年前,他从导师手里接过这本书,继续更新,也继续影响更多人。“这本书的电子版,我们已经挂到中国烟草网络麻豆做爱 。从2024年开始我们增加了一种形式,就是开设‘烟叶生产实用技术大讲堂’,依托这本书并邀请里面的部分作者,为大家做网络培训。”
       通过这些师生们的实践,记者发现,这场在网上被点赞的知识接力,早已在大家的学习过程中埋下了伏笔——老师教的,不仅是台下的学生,还有更多教室外的人;学生所学知识的用处,也不只是实习时的那一方土,还有网络上的广阔空间。
“考试”
       采访时“国庆”长假刚刚结束,叶协锋也刚从老家回来。
       “要出事。”连续阴雨,他到老家的烟田里转了转,心里打鼓,然后拿出手机里的天气统计表看了一下,情绪低落。“烟叶成熟期的光照和温度太重要了,这样的天气会导致氮肥营养过剩的烟叶非常难落黄,尤其是前期已经形成的黑暴烟,到这个时候了,很难办。”
       叶协锋认为对张博林的回复并不是很系统,而且主要是针对张博林的梳理而解答的,所以他决定在自己开设的公众号里,专门谈谈他对烤烟生产中黑暴烟问题的思考。
       说了半天,那什么是黑暴烟呢?叶协锋在文章的开头便介绍:黑暴烟是指烟株氮素营养过剩,氮代谢过强,导致蛋白质、叶绿素等含氮化合物合成能力增强,烟株长势过旺,叶片大而厚,主脉粗大,颜色深绿,不能适时落黄成熟,形成“黑暴”。
       “为什么今年一些烟叶生长中会出现这种情况?”记者问。
       叶协锋分析了一些原因:“今年的烟叶生长前期,高温和干旱叠加,意味着施入土壤中的养分以及土壤自身的养分不能有效溶于水来供给吸收。营养滞后,一些烟农觉着叶子长得小,就又追氮肥。等到下雨后,就导致营养太多而植株过大、叶片肥厚且成熟慢。如果光照和温度充足,也能促进成熟,可偏偏今年收获季节雨下个不停,所以烟叶迟迟不成熟。”
       那地里的烟叶具体表现如何呢?在食堂告别蒋亦橙后,记者便来到她毕业实习的地方——河南省禹州市。
       据禹州市农业农村局农村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郭鹏介绍,今年禹州的天气也是先旱后涝,“好在浇水比较及时,因为农民选择烟叶种植的地块基本是灌溉条件比较好的地方。但因为连续的阴雨,和往年同期相比,烟叶成熟程度不够,对后期烟叶烘烤这一块的要求就会提高。”
       在郭鹏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张得镇的鼎懿种植专业合作社。烟叶采摘已经进入尾声,还有为数不多的农户在进行最后的采摘。刚采下的烟叶随着三轮车的轰鸣被送到这家合作社中进行分拣和烘烤,100座电烤房在进行不同阶段的工作。打开一座已经烘烤完毕的烤房,香味一瞬间扑面而来,烟叶齐整悬挂,满目金黄色仿佛在流淌。
       合作社的负责人是位“80后”,叫殷阳阳。今年他种植的2000多亩烟叶中,“黑暴现象有一点,比往年多一些。”他拿着一片悬挂着的金黄色烟叶,向记者展示什么样的烟叶是叶片好且烤得好的烟叶。他又指着颜色发暗且比较脆的一片,对比着说:“这样的就有些黑暴,因为雨多了,油分就差,所以就不耐烤,也脆。”
       郭鹏补充:“烟叶非常注重品质,并不是叶子长得越大、越绿就越好,后期也不是烤黄了就行。如果油分差,烟碱和蛋白质等含氮化合物含量高,糖含量低,那化学成分就不协调,香气就不足。”
       在合作社的办公室里,殷阳阳细数了今年烟叶在闯移栽关、田间管理关、采收关等重大关口时遇到的困难:“今年这天气也太极端了,4月17号开始移栽,那大风就没停过。然后是干旱,今年的温度还格外高,每一步都需要人工干预。好不容易进入采烤期了,又开始连着下雨……”他无奈地笑了笑。
       “烟叶的种植就像考试。”他说,“哪个环节出错都扣分,有些环节可能还扣得比较狠。”
       “烟草烟草,管理好了是烟,管不好就是草。”郭鹏道。
“赌”天气
       “在此,提醒各位烟农:种植烤烟时,不要抱着侥幸心理,不要为了追求高产量高效益而采取多施氮肥降低密度等方法,避免遇到不良天气造成过大损失。”这是叶协锋《关于烤烟生产中黑暴烟问题的思考》一文中的最后一段话。
       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提醒,就是因为根据他的观察,追求产量是农民之常情,但有些烟农为了产量,大量施用氮肥、降低植株密度,或单株留叶数过少,这就导致叶片氮素营养过剩。如果遇到正常年景,尚可成熟落黄,但是如果遇到今年先旱后涝的情况,叶片就容易肥大且不易成熟,这就很容易造成较大损失。
       “天气是个很大的变量,不能‘赌’。”叶协锋提醒。
       殷阳阳深刻记得,自己刚开始包地那年,“我一看变天了,我以为要下雨。正开着车呢,就听见‘哐哐’的声音,一看是冰雹,我心想坏了!不知道我那烟地有没有事儿,边开车边往地里走,那时候那心,揪的啊。”
       回忆起来,因天气而揪心的过往历历在目。“再后来,2014年那年也是前旱后涝,一直没下雨,到了开始收烟的时候,连着下了13天。”他又重复,“13天,一天都没停!那一次我记得可清楚了,因为那年我赔了19万。”
       殷阳阳在当地烟农中是年轻的。2012年,刚结婚的他用爱人的嫁妆租了地,当时人们觉着“年轻孩儿能干个啥”。殷阳阳没有种地经验,但非常愿意学习技术去弥补经验的不足。这些年他一直向烟站、高校专业人员请教,在每一关都注重人的参与和技术的提升,这也让他获得不错的收益。
       种烟这十几年,他时常反思,烟叶种植作为订单农业,价格都定好了,技术也比较成熟了,按理说稳赚不赔,为啥还经常性地面临风险呢?
       他回忆烟农收入波动比较大的几年,总结说:“技术上可能会犯错,我们也在摸索和学习,能及时改正。一个技术一个技术地学会了,气候又无法掌握了。因为风灾、雹灾、旱灾、涝灾太多了,任何一个极端天气的到来,都可能带来非常大的打击。”
       为了应对变化多端的天气,殷阳阳的做法就像叶协锋提醒的那样,盯着天气预报,然后用技术去配合天气。比如像今年这种情况,眼看比较旱,就想办法适当补水而不是补肥。出现了烟株营养过剩的情况时,就推迟打顶时间并适当多留叶,以分散烟株的营养,减少叶片过剩的营养。
       “烟叶不像别的农作物,成熟以后可以明显看得见成熟的果实。烟叶成熟与否,得亲自去看、摸以做判断。”殷阳阳说,“而且,不同的地长出来的烟不一样,哪怕同一块地里,烟株的差别也非常大,所以每个环节我都得跟上。”
       从蒋亦橙、张博林的课程笔记到他们所说的“运用的经验”,从叶协锋的相对普适性的原理到殷阳阳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技术调整,这个过程,在烟叶种植中,特别符合经典的哲学原理——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同时,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些恒久不变的原理,或许正是眼下我们应对频发的极端天气的有效方法。
       10月12日,采访结束,禹州又下起了雨。烤房还在轰鸣,殷阳阳走入雨中,走向正在分拣烟叶的农民。下一轮不确定性因素不知何时到来,他们还要继续应对。
版权声明:本文系农民日报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致电010-84395223或回复微信公众号“农民日报 ID:farmersdaily”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如有侵权,本报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